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今和歌集-春歌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岁暮立春

在原元方

立春来岁暮,春至在花前。

谁谓一年里,今年又去年。


立春 

纪贯之

夏秋湿袖水,秋日已成冰。

今日春风起,消融自可能。


无题 

佚名

春霞笼吉野,春意尚遥遥。

吉野山阴地,雪花细细飘。


二条后初春作

白雪尚飞空,阳春已来崇。

莺鸣冰冻泪,此日应消融。


无题 

佚名

飞下小黄莺,梅花枝上鸣。

迎春虽有意,飘雪尚纵横。


雪压树枝 

素性法师

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

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


无题 

佚名

春花何日有,心事浩无涯。

枝上留残雪,看来也似花。


二条后生太子东宫后,于正月三日召见陈辞,时春日当空而白雪纷降盈头,因赋一首

文屋康秀

春日临天下,春冰应自消。

臣头今日白,老大竟萧条。


降雪 

纪贯之

雾中树发芽,春雪降如麻。

乡里无花日,偏能见落花。


初春 

藤原言直

春至抑何早,花开抑太迟。

黄莺虽善辩,缄口也无辞。


初春

壬生忠岑

都道春天来,春天真到否?

黄莺既未鸣,春意复何有。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源当纯

谷风解谷冰,溪水跃奔腾。

白浪如飞舞,春花正上乘。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纪友则

好风时作伴,四处送花香。

香送诱莺出,谷中莫再藏。


同前

大江千里

黄莺藏谷里,不作一声鸣。

春日虽来到,有谁知此情。


同前

在原栋梁

已过立春日,山乡花未开。

莺鸣虽入耳,只觉懒声来。


无题 

佚名

家居临旷野,寂寞感离群。

所幸莺声迩,朝朝亦可闻。


春日野原草,全烧不可留。

我妻芳草绿,今日要同游。


我来春日野,飞火野如焚。

借问荒原守,何时可采芹?


山边松上雪,尚未消融时。

原野生芹菜,都人遂采持。


天门今日开,春雨从天降。

明日雨重来,采芹人满巷。


仁和天皇为皇子时赐人青芹作歌

为欲赠诸君,春郊去采芹。

采芹盈湿袖,白雪降纷纷。


奉命作歌时作

纪贯之

采芹春日野,艳丽百花开。

舞袖迎风展,相招仕女来。


无题

在原行平朝臣

春霞笼四野,披着似春衣。

纬线层层薄,山风吹乱飞。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上作

源宗于朝臣

松绿寻常色,四时不变形。

春回大地绿,松树也增青。


奉命作歌时作

(纪)贯之

外子有青衣,洗时如降雨。

雨淋草上春,草绿添娇妩。


青柳如丝线,应缝春日衣。

春衣缝不就,却是乱花飞。


西大寺边柳

僧正遍昭

浅绿匀春柳,青丝贯露珠。

露珠如白玉,佛念岂能无?


无题

佚名

百鸟竞鸣春,物华日日新。

此身遭万变,行作老来人。


不识来何处,山中叫唤声。

一声呼子鸟,汝在为谁鸣?


闻雁声而思在越故人

凡河内躬恒

春来雁北归,万里云中道。

如遇旧时人,为说君归好。


归雁

伊势

春霞来大地,归雁竟高飞。

住惯无花里,安能不北归。


无题

佚名

折梅袖亦香,梅去袖犹芳。

对此留芳袖,莺鸣也发狂。


国色天香比,天香胜一筹。

庭梅香触袖,香袖至今留。


宅近植梅花,待人梅树下。

梅香四处飘,疑是袖中麝。


一近梅花树,梅香染素衣。

人人都问道,谁不正芳菲。


折梅花

东三条左大臣

莺立梅花下,梅花笠在头。

折花簪发上,人老有谁羞。


无题

素性法师

往日见梅花,遥遥徒想象。

而今色与香,攀折手中赏。


折梅花赠人

(纪)友则

手折梅花意,赠君君应思。

此花香与色,君外有谁知?


藏部山中

(纪)贯之

梅花春日发,处处散芬芳。

藏部山中住,夜来更觉香。


月夜奉命折梅

(凡河内)躬恒

月夜月光白,寻梅不见花。

闻香知觅处,折去定无差。


春夜梅花

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

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每诣初濑辄宿人家久违之后再访宿所家主人传言宿所如故因折庭梅感而发赋

(纪)贯之

故人居故地,心变固难知。

唯有梅花在,芬芳似旧时。


水边梅花盛开

伊势

春来水满川,水底梅花见。

欲折水中梅,袖衣将湿遍。


年年花落水,水镜染芳尘。

莫道芳尘好,镜明为失真。


家中梅花散落

(纪)贯之

日夜不离眼,梅花灿烂开。

一时人不见,都变落花来。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佚名

梅香移袖里,但愿得长留。

春日虽云过,春香旦夕浮。


素性法师

眼见梅花落,春归不可闻。

真正梅香好,翻在袖中薰。


无题

佚名

梅花虽已落,香迹尚残留。

回想当时恋,幽思日日浮。


见人家所植梅花盛开

(纪)贯之

今岁春来到,樱花最早知。

白花开又谢,莫学落花时。


无题

佚名

人罕高山去,樱花独自开。

山樱休气绝,观赏我今来。

来观山上樱,不见樱花面。

山麓与山巅,春霞成一片。


见染殿皇后御前瓶中樱花

前太政大臣


论年诚老矣,老矣又何妨?

今见樱花盛,愁思已尽忘。


见渚院樱花

在原业平朝臣

世上无樱花,春心常皎皎。

自从有此花,常觉春心扰。


无题

佚名

岩下飞流水,樱花彼岸滨。

如何能手折,归赠意中人。


见山樱

素性法师

但见山樱盛,语人空自夸。

愿能亲手折,携赠各还家。


花盛诣京

放观樱与柳,互植亦何匀。

红绿相辉映,都中锦绣春。


樱花下叹年老

纪友则

樱花开烂漫,香色昔时同。

唯有人年老,渐成白发翁。


折樱

(纪)贯之

山樱开遍处,掩护有春霞。

不论谁家子,寻来强折花。


奉命作歌时作

诚望深山里,樱花遍地开。

山间团簇簇,好似白云来。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纪)友则

吉野山边樱,盛开如玉洁。

山深春到迟,犹自疑残雪。


今年三月闰月

伊势

今年春日长,久赏樱花艳。

虽则赏樱多,人心终不厌。


樱花盛时久未访之人来访

佚名

轻薄樱花性,恶名未必真。

今年花盛发,迎待久违人。


在原业平朝臣

今日不能来,明朝雪必散。

花难似雪消,花色仍明灿。


无题

佚名

落花如必灭,苦恋终将别。

堪折此樱花,直须今日折。


欲折樱花去,惜花怕折枝。

何如花畔宿,看到落花时。


纪有友

深染樱花色,花衣引旧思。

虽然花落后,犹似盛开时。


赠来赏樱花诸人

(凡河内)躬恒

诸君见访来,但见樱花开。

他日樱花来,人情未可衰。


亭子院歌会时作

伊势

山里樱花盛,无人去赏奇。

众芳摇落后,惆怅独开迟。


无题

佚名

春霞罩远山,山上樱开遍。

花落知何时,花颜行改变。


时至樱花落,人言岂待夸。

迟留不肯去,何以是樱花。


樱花飘落尽,造化竟全功。

一切人间事,临头总是空。


旅舍濒花寝,他乡胜故乡。

樱花纷乱舞,归路已全忘。


斯世似空蝉,人间有变迁。

樱花开复谢,顷刻散如烟。


咏赠僧正遍昭

惟乔亲王

樱花如欲落,即落勿彷徨。

故里无人至,谁来赏汝芳。


见云林院樱花散落

承均法师

樱花飘落处,时令正阳春。

纷降如飞雪,难消似白银。


见樱花散落

素性法师

花落风吹散,风来自有方。

谁能明告我,当往责其狂。

云林院樱花

承均法师

樱落我闲退,荣枯同一时。

人花曾一盛,人独有忧思。


某知友来访归后咏而赠花

(纪)贯之

一见望重来,樱花今日待。

君如不即来,花落花容改。


见山樱

春霞何太痴,总掩樱花面。

花落非盛时,人人应得见。


心情厌烦时下帷避风期间见折樱散落

藤原因香朝臣

垂帷密室间,不觉春归却。

犹待樱花开,谁知花已落。


东宫雅院见樱花散落御沟流水

菅野高世

花从枝上落,飘散竟无常。

花落随流水,空如泡沫光。


樱花散落

(纪)贯之

花落速如此,何如不早开。

睹兹花落后,难静此心来。


人谓“无如花速落”

莫叹樱花落,风吹始落迟。

人心飘忽早,不待急风吹。


樱花散落

纪友则

大地天光照,春时乐事隆。

此心何不静,花落太匆匆。


春宫带刀队处樱花散落

藤原良风

春风当远避,莫向好花吹。

花落由衷否,从兹始得知。


樱落

凡河内躬恒

如雪纷纷降,樱花已可悲。

如何飘落甚,更有大风吹。


登比睿山归来

(纪)贯之

遍览山高处,樱花未折枝。

心忧花乱落,一任大风吹。


无题

【另本】大友黑主

春雨降如此,人间热泪新。

樱花飘落甚,不惜恐无人。


亭子院歌会时作

(纪)贯之

风起樱花落,余风尚逞威。

空中无水住,偏有乱花飞。


奈良天皇作歌

奈良都会地,已作旧城池。

惟有花颜在,鲜妍似旧时。


春歌

良岑宗贞

春霞掩春花,花色无由见。

惟有山风吹,花香偷送遍。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素性法师

移栽花树枝,今后难称善。

花发立春时,人随花色变。


无题

佚名

春色来天地,人间到处春。

春花未发处,也似是芳邻。


春歌

(纪)贯之

春霞缘底事,重掩三轮山。

或有未知树,开花在此间。


云林院亲王处看花绕北山边时

素性法师

今日春山去,山边好漫游。

虽然临日暮,花下足淹留。


春歌

何时无限止,野外赏花心。

花若不凋谢,千年岁月深。


无题

佚名

春至花开日,花开盛极时。

明年能见否,天命有谁知。


花期如有信,落后定重开。

世事倘如此,昔年应再来。


飘风如有识,定与约相期。

此处一枝树,丁宁慎莫吹。


久待无人至,折花空负情。

好花如不折,正在听莺鸣。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藤原兴风

花开千万种,都似薄情人。

开落无朝夕,谁能不恨春。


万变春霞色,看来各不同。

山花千万朵,映此春霞中。


春霞绕远山,谁觉春山远。

风送花香来,花香犹未晚。


花变容色

(凡河内)躬恒

花有盛衰色,人心有转移。

心移不外见,人意渺难知。


无题

佚名

黄莺啼旷野,来视每依依。

愁见落花舞,风吹花乱飞。


莺啼何所恨,应自恨风吹。

我亦惜花者,何曾手触枝。


典侍恰字朝臣

凄苦莺啼意,焉能止落花。

落花如可止,我不视莺差。


仁和时中将御息所家中歌会时作

藤原后荫

何物春霞掩,立田山上樱。

凄凉花落意,只得听莺声。


莺鸣

素性(法师)

树间鼓翼飞,风起花吹散。

花散怪何人,徒然多叫唤。


莺鸣花树间

(凡河内)躬恒

莺啼花自落,啼苦亦何愚。

仍望今年好,花落不能无。


无题

佚名

并辔相驰逐,悠然来古都。

古都如雪掩,花落满平芜。


落花何独恨,举世皆无常。

身与花俱灭,焉能寿且康。


小野小町

花色终移易,衰颜代盛颜。

此身徒涉世,光景指弹间。


仁和时中将御息所家中歌会时作

青丝贯落花,愿系落花久。

一片惜花心,青丝穿得否。


越志贺山道逢游女甚多感而咏此

(纪)贯之

志贺山难越,春山游女多。

不暇忙让路,花事已蹉跎。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仕女来春野,采芹有所思。

落花飞满地,道路已迷离。


谒宿山寺

谒宿春山寺,夜中入梦频。

梦中花落尽,可惜不逢春。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飘风溪谷水,吹带落花回。

花隐深山里,也能一见来。


诸仕女自志贺归入花山谒藤花而归咏此以赠

僧正遍昭

他方参诣客,过我谒藤花。

留客藤花意,折枝亦可嘉。


家中藤花盛开行人驻足而观

(凡河内)躬恒

寒舍藤花发,行人驻足观。

行人去复返,再见此花难。


无题

佚名

橘岛小山岸,芳菲棠棣花。

至今无恙否,馥郁在山崖。


山吹花怒放,春雨润鲜妍。

艳色看难足,花香更可怜。


山吹莫乱开,开后令人猜。

昔日栽花者,今宵竟不来。


吉野川边山吹花开

(纪)贯之

吉野川边上,山吹花盛开。

风吹花落水,底影也徘徊。


无题

佚名

井手蛙鸣地,山吹已落花。

早来花盛发,其乐当无涯。


春歌

素性(法师)

相投四五人,游乐春山春。

日暮随缘宿,旅途日日新。


春过甚速

(凡河内)躬恒

新年开始日,已是立春时。

不觉何年月,光阴似箭驰。


三月莺声久不闻

(纪)贯之

啼鸣虽急切,花落亦难留。

何必空垂泪,莺啼早便休。


三月晦日山行见落花随山溪水流

(清原)深养父

花落随流水,空劳有意人。

山中花纵有,山地已无春。


惜春

(在原)元方

惜春春不留,都道春将暮。

莫再怨春归,春霞已上路。


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

(藤原)兴风

莺鸣声莫斯,春日少如贫。

谁道一年里,能来两度春。


三月晦日见摘花而归之诸女郎

(凡河内)躬恒

万物皆无常,群花终必散。

区区此寸心,原逐群芳畔。


三月晦日雨中折藤花赠人

(在原)业平朝臣

雨湿藤花树,甘心强折枝。

因思年内日,春有几多时。


亭子院歌会时作春尽之歌

(凡河内)躬恒

今日春归矣,思春已过时。

花阴容易去,何故竟迟迟。

纪 淑 望 译




温 庭 筠 和 花 间 词 派

巴蜀位于长江上游,有高山大川之险,得免兵燹之祸,加之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蜀主王衍、孟昶又都好附庸风雅,不少文人,跋涉千里,负笈景从。于是,这个天府之国一下成了当时一大文化中心。
西蜀文人写作的曲子歌辞大都收在《花间集》里。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客曲子词总集,初期文人创作的曲子大半赖以保存下来。全书总共收录了自唐开成元年(836)以迄晋天福五年(即后蜀广政三年,940)之间,十八家词五百首——
温助教(庭筠)18调66首
皇甫先辈(松)  6调12首
韦相(庄)20调48首
薛侍郎(昭蕴)  8调19首
牛给事(峤)13调32首
张舍人(泌)  13调27首
毛司徒(文锡)22调31首
牛学士(希济)5调11首
欧阳舍人(炯)7调17首
和学士(凝)12调20首
顾太尉(夐)16调55首
孙少监(光宪)25调61首
魏太尉(承班)8调15首
鹿太保(虔扆)4调6首
阎处士(选)5调8首
尹参卿(鹗)5调6首
毛秘书(熙震)13调29首
李秀才(珣)12调37首
他们中间,温庭筠、皇甫松、薛昭蕴是唐代作家,和凝属后晋,孙光宪属荆南。其中大都是五代时的蜀人或者是流寓入蜀的。因此,准确地说,《花间集》收录的不全是西蜀词人的作品。之所以把它们搜集在一起,那是因为这些词作风格基本一致或大体相近。按照传统的说法,统称之为“花间词派”或西蜀词。欧阳炯《花间集序》说:
镂玉雕琼  ,拟化工而迥巧  ;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杨柳》、《大堤》之句  ,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  ,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 ;竞富尊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  之态。自南朝之宫体  ,扇北里 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这里明确交代了选录标准:“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就是说,在艺术性方面,要求刻画精致得巧夺天工,词采华丽到可跟春花争艳。这些曲子来自“乐府相传”,而歌辞则为“豪家自制”。“绮筵公子”尊前酬答,争艳斗胜,递给“绣幌佳人”举指拍按,浅斟低唱,“用助娇娆之态”,聊佐清欢。于是“南朝宫体”和“北里倡风”统统都被扇扬得活跃起来了。很明显,这些曲子词主要是为适应上层统治集团声色上的需要而写作的。它们的作者从上面列举的各种官名、身分可以看出,大多是达官贵人或豪门清客。至于一般无名之辈是很难忝厕其列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作家的境遇有别,艺术趣味不一,对社会生活又有各自不同的观察和理解,反映于他们词的创作上也会绰约多姿,各呈异彩。这就需要我们去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对他(它)们作细致缜密的分析研究。应当承认,在《花间集》五百首歌辞中,也还不乏内容新颖别致、风格清丽可喜之作。即使那些题材近似、思想内容又无甚足述,但在艺术上却有特色的作家作品,我们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予以排斥和否定。
应该承认,花间词人的作品,无论在辞藻的修饰上,音律的调谐上以及词体的定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民间兴起的新型文学样式——燕乐曲子歌辞经过他们的努力,在艺术技巧方面得到了提高。尽管取材范围显得比较狭窄,但从总体上考察,他(它)们却完成了民间歌辞向文人词过渡的桥梁作用。
温庭筠是历来一致公认的花间词派的鼻祖。我们就从他开始说起吧。

一、温庭筠

温庭筠(812-866)  ,本名岐,一名庭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苦心砚席,长于诗赋,早负盛名。他才思敏捷,每试作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当作“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温八吟’  ”。
唐时科举,最重荐导,至晚唐尤滥,行卷请托,蔚然成风。在试卷不糊名的情况下,行卷请托成了士子们猎取功名的重要手段。助长行卷之风的,主要是那些在社会上、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还有些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可以参与决定举子命运的通榜者。而温庭筠却恃才傲物,不但不甘心䩄颜事奉执政者,反而好讥诃权贵,多犯忌讳。因而当开成(唐文宗李昂年号,816—840)、大中(唐宣宗李忱年号,847—859)年间,他虽屡次应考,都未考中。传说温庭筠应举之时,令狐绹已跻身清要。本来令狐绹对他多所倚重,但温庭筠却偏偏多次讥其所短,轻启疏衅,招致忌恨。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四载:“宣皇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又云“令狐绹曾以旧事访于庭筠,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绹益怒”。又《南部新书》庚载:“令狐绹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吝其力,由是远近皆趋之,至有姓胡冒姓令(狐)者。进士温庭筠戏为词曰:‘自以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在权贵和世族共同垄断科场、把持朝政的情势底下,温庭筠这种狂诞不羁的习性,在政治上自然不会有好的出路。加上他生活上为时风所染,放荡任性,经常与纨绔子弟、新进少年蒱饮(赌博饮酒),狂游狭邪。《旧唐书》本传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场屋中,他又喜欢给举子代笔,以文为货,深为试官所憎恶。结果坎坷终身,只做过襄阳巡官、随县县尉、方城尉一类小官,官终国子助教,世称“温助教”。
仕途偃蹇,使温庭筠深入民间的机会多了,和里巷乐工、狭邪歌伎的接触,又使他从那里受到民间歌曲的启迪和沾溉,从而在文学领域内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史书说他“著述颇多”,但传世的很少。今仅存《诗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诗》一卷。词散见于《花间集》和《尊前集》等书里。近人王国维辑成《金荃词》一卷  。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风格也近似,时称“温、李”。但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温比不上李。温庭筠之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占一席之地,主要是依仗他的词。
温词最著名的莫过于《菩萨蛮》十四首。这十四首词,词意不相连贯,并非一时一境所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  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它是十四首中流传最广的代表作。整首词刻画的是生活于充满着珠光宝气的环境里的思妇形象。先用浓彩重笔勾划晴日小风下那位贵妇人醒后娇卧未起的情状,次写弄妆梳洗的神情动作,以“懒”和“迟”兼写人物情态,微微透露出她内心的孤寂和怅惘。过片以下,全从“妆”字着手,写到簪花、照镜、穿衣,层层推进,针缕绵密。“簪花”为饰,愈见艳丽。“襦”由“罗”制,兼之以“绣”,复加“新贴”、“金鹧鸪”,光彩照人,炫人眼目。词人用如此强烈的色调,意在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觉。末了,以“双双金鹧鸪”作结,以鹧鸪的成双作对,反衬思妇的空闺难独守,与上片“懒”、“迟”相呼应,从而使题旨自见。张惠言《词选》说:“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又作进一步发挥,说:“飞卿《菩萨蛮》十四章,全是变化楚骚,古今之极轨也。”这些说法刻意求深,流于穿凿,正反映了常州派论词的通病。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一评论是合乎温词实际的。温词就题材看,确乎比较狭窄,所好在表现手法方面并没有千篇一律,流于程式化。如另一首《菩萨蛮》: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  不归。
上片写眼前景,下片抒故乡情。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温词虽然也写对故乡——越溪的怀念,但结穴从故人的怀念中写,益见相忆之深。
再如“夜来皓月纔当午”一首,写思妇从卧时以至拂晓,通宵无寐的景况:
夜来皓月纔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晋张华《情诗》有云:“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温词则以极冷静的第三者的客观描叙来抒写这种主观感受。首写中夜所见:“夜来皓月纔当午”,着一“纔”字,写出无眠者难耐之情。举目四望,但见“重帘悄悄”,万籁俱静;近看曲屏深处,麝烟袅袅,余香犹在。其孤寂难堪的情怀自见。再以“卧时留薄妆”一句明点出主人公的女性身分。过片“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前尘如梦,不堪回首。歇拍“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以景结情,含思凄婉。
上文已经提到,令狐绹假手温庭筠作《菩萨蛮》词原为进奉唐宣宗,以供宫廷歌唱之用。《云溪友议》卷下“温裴黜”条又载,裴(晋国公裴度次弟子)与“举子温岐为友,好作歌曲,迄今饮席,多是其词焉”。“二人又为新添声《杨柳枝》词,饮席竞唱其词而打令也”。足征温庭筠所作歌辞是为了适应上层社会、秦楼楚馆歌伎们尊前花间唱曲的需要。温平时接触歌伎较多,对她们的生活比较熟悉,又为了要适应她们的需要,因而他所写的词,绝大多数是以女子(这些女子不是内人、贵妇就是歌伎、女冠之属)为主人公,侧重描写的是他们的仪态服饰之美和悲欢离合之情。温庭筠倚声填词特别讲究藻饰,以色彩秾丽为美。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了那些雍容华贵、富于刺激性色调的字眼,诸如“金凤凰”、“金鹧鸪”、“金鹦鹉”、“金翡翠”、“玉笛”、“玉筝”、“玉炉”、“玉楼”、“绣罗襦”、“绣凤凰”、“画幌”、“画屏”、“画楼”等等,以致人物的仪态风神有时反被这些金碧辉煌的珍丽物色所遮掩,因而为人所诟病。
温词向以秾丽著称,但也有些词作却以流丽取胜。比较而言,《更漏子》六首大抵都是就题发挥,写得较为清丽自然。“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它们多咏夜尽更残时分,思妇辗转无寐、怀人念远的心绪。这里,且举其最后一首为例: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  秋思。眉翠薄  ,鬓云残。夜长衾  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  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首秋思离情词。先以凄寂的环境烘托思妇彻夜无眠以及其愁思之深。下片承“夜长”而来,着力渲染女主人公主观感觉中的梧桐夜雨:夜雨点响了桐叶,同时也滴碎了思妇的心扉。纯用白描手法作主观抒情,语浅情深,凄清感人,下开宋人先声。周紫芝《鹧鸪天》曾化用其词为:“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万俟(mò)雅言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也脱胎于此,但写得不如温词凄婉动人。
尤其为人称道的则是《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  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
写一位女子午睡醒来,着意严妆,倚楼凝望,等待久别的情人归来。“过尽千帆”,可见其怅望之久;“皆不是”,失望之深已不言而喻。斜晖脉脉,江水悠悠,船去江空,“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唐赵征明《思归》),不禁黯然销魂。通篇于轻描淡写之中,灌注着炽烈的感情,宛转起伏,顿挫有致。可惜,这种词在素以香而软为特色的温词中并不多见。
另外,如《南歌子》(“手里金鹦鹉”)铺叙男女相悦,写得情致缠绵而又坦率真切;《新添声杨柳枝》之二以“围棋”谐“违期”、以“骨”双关骰子之“骨”与思妇之“骨”,这些,饶有民间歌辞的风味。
温词多客观描摹,技巧精美,温馥绮丽,风神别具。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名作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另外一首《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上片写景,叙写少妇所见所闻。一觉醒来,但见天宇星斗寥落,残月西沉,钟鼓已歇,换来了黄莺啼晓。接着,少妇的视线由天宇转向庭院。映入眼帘的,又是兰叶低垂,柳丝横斜,落红满地堆积。本来,莺歌清脆悦耳,它给人们传递春来的信息;落英缤纷,乃是暮春三月特有的旖旎风光,但到思妇眼里都被涂上了黯淡迷茫的色彩。这为下片抒情造出了切合的环境。过片以下,直接以思妇本身的动作、情思来描画其内心的苦闷和哀怨。思妇倚栏,翘首以待离人归来,落得的结果却是“还似去年惆怅”。这里用一“还”字,备见其相忆之深,相思之苦。绮年似水,盛年难再,大好春光一晃又过去了。无穷的愁思怨望凝聚成一句话——“旧欢如梦中”。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深沉的离愁别恨的呢?词里没有作任何交代或暗示。温词主要是代人立言,为应歌而作。这样处理,倒反便于歌伎和听众结合切身的经历感受,驰骋想象,赋予这种离愁别恨以实在的内涵。有人说,温词大都为应歌而作,韦庄才把词作为抒写情性的工具,因而温、韦之词不独风格方面有浓淡之分,而且其艺术价值也有高下之别。其实,未必尽然。就以温庭筠这首词而论,写得淡而有致,何让韦庄。试看韦庄的《更漏子》: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如果不明标作者,把它们和温庭筠的词作混杂在一处,我们竟很难想到居然出自韦庄之手。
当然,毋庸讳言,温庭筠词缺乏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温庭筠习惯于不用虚字勾勒而以实字写实写景写物构成境界,表情达意。有时又用若断若续跳跃式的构思运笔而必须有待于读者的想象加以补充,慢慢琢磨,方能把握其内在联系。这样,就很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歧义。如《更漏子》(“柳丝长”)的下片,主人公究竟是男是女,说法不一。再如《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二句,造语清丽,意境澹远,富于诗情画意。但通览全篇,就很难断定其写的究竟是梦境还是在追忆送别时的实景。王国维说温庭筠词“句秀”(《人间词话》),俞平伯先生说它们“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读词偶得》),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温词机杼意脉不够清晰,然而佳句时出。之所以有此缺陷,那是因为温庭筠倚声填词本来就是为应歌而作。
正因为这个缘故,温庭筠对词律谨守不渝。夏承焘《唐宋词字声之演变》说:“至飞卿以侧艳之体,逐管弦之音,始多为拗句,严于依声。往往有同调数首者,字字从同;凡在诗句中可不拘平仄者,温词皆一律谨守不渝。”“凡其拗处坚守不渝者,当皆有关于管弦音度。飞卿托迹狭邪,雅精此事,或非漫为诘屈”。为了增强歌辞本身的音乐性,他对平仄四声的运用非常讲究。如上引《菩萨蛮》“照花”二句,竟用上五个声音响亮的去声字,又正当换头之处,歌唱时就更显得跌宕多姿,委婉动听。再如同一曲调的“水精帘里颇黎枕”这首,枕、锦二字是上声寝韵,悠扬曲折;下两句烟、天,忽转为平声先韵,轻快清明,极和谐变化之妙。而“藕丝”二句,丝、色、浅、参差、剪声音相似,多为齿头音,读来恍然如见其芊美参差之状。温庭筠还好选用《河传》、《荷叶杯》、《诉衷情》一类词调,促节繁音,而韵律转换频数,构成复杂多变的旋律,悲管清瑟并作,抑扬宛转,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曲比较简短。歌唱既久,作者、唱者、听者,都会产生一种增加变化的要求。从现存的资料看,这种增加变化的做法也始自温庭筠。可惜他现存的《新添声杨柳枝》仍然是七言四句,曲调不传,如何“添声”已不得而知。不过,这种做法对宋词影响不小。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子及因旧曲创新声就有三百九十种之多。“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宋史·乐志》)推原究始,温庭筠在这方面的草创之功,也是不可埋没的。
从词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温庭筠是最早致力于词的创作、写词最多的作家。温词上播宫廷,流传饮席,甚至敦煌写本曲子中也抄有他的词作,其传播之广,自非同时代其他词人可比。光是现存的六十八首词  ,所用的曲调就有十九个之多,这方面远非其他诗客可比。再说,他所用的《诉衷情》、《思帝乡》、《河传》、《蕃女怨》、《荷叶杯》诸阕,句式参差错落,繁音促节与声诗差距较大。到他手上长短句与齐言声诗分镳并骋之势愈加明显。在写作技巧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巩固和发展词业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他那种香而软的词风,也给了后代词人一些不良的影响。
花间派词人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温庭筠的是韦庄,向以“温、韦”并称。但若论资排辈,则韦庄活跃于词坛的时间要比温庭筠迟上半个世纪。

二、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孤贫力学。年少时,生活也很放浪。他在《忆昔》诗里写道:“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进士试,适逢黄巢入京,韦庄身陷兵中,与弟妹相失。后来作《秦妇吟》长诗记其见闻,流传甚广,时人称“秦妇吟秀才”。他逃出长安以后,长期流落江南,生活穷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cuàn)”。(《朝野佥载》  ,《太平广记》引)直到五十九岁才考取进士,为校书郎。其后奉使入蜀,宣谕西川节度使王建。留蜀,为掌书记。从此终身仕蜀。为据蜀称帝的王建多所擘划,因为王建所倚重,官终宰相。韦庄长期宦游江南,曾受南方民歌乐曲的熏陶,词风清丽自然,与刘禹锡、白居易词比较接近。《花间集》收其词四十八首,近人夏承焘等参稽《尊前》等集辑得词五十四首。
韦庄词也以写女人、相思为主。但大多是抒写他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不同于当时一般词人的纯为叶乐应歌而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菩萨蛮》五首,一气流转,语意连贯,尽管未必就是一时一地所作,我们仍不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这是追忆当年别情之作。往事历历,欲归不得,年华蹉跎,惘然若失。造语自然,情辞凄艳。于相思之苦中隐喻着身不由己之痛。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  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不用曲笔,不假修饰。起句极言江南之可恋,用语劲直激切;接着又具体展示江南水乡景色的芊丽、生活的惬意以及人物的娟秀,一气直下,略无挂碍;临了以“未老莫还乡”一句陡转,反跌出“还乡须断肠”,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原来,正是明媚如画的春色,撩起词人沉重的伤感和无限的乡愁。但今日还乡,世积乱离,疮痍满目,只能令人柔肠寸断。用直笔写曲情,弥觉深切。
又如《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  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是首怀念旧欢之作,情景逼真。它跟寻常艳语不同的也就在于词里交织着词人身世飘零之感,活跃着他自己的灵魂,因而在内容上还不无可取之处。
韦庄也有一些词代思妇立言而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自我抒写情性之作。如《清平乐》: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罗带悔结同心  。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前半说远,后半说近。发端写思妇想象中行人在广漠的原野上踽踽独行的情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伊人羁旅行役的苦况自己包孕其间。接着写春色恼人,蒲柳先衰,青春易逝,惹起盛年独处的闺中人忧思难禁。过变直承上片结句,再从惆怅延伸开去。“罗带悔结同心”一语,推开了少妇心灵的窗扉。复以“独凭朱栏”这一举动表明她因盼夫心切而怅然若失。所谓“悔结同心”原不过是愤激之词而非决绝之语。结句乃云:“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中宵梦醒,但闻“风触鸣琴”,环境之阒寂可知。近人李冰若说过,从前喜爱李商隐《夜半》:“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绮窗弦”一诗,“以为清婉超绝。韦相此词以‘惆怅香闺暗老’为骨,亦盛年自惜之意,而以‘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为点醒,其声情绵邈,设色隽美,抑又过之”。(《花间集评注》)这一评说,是中肯的。它与前面提到的那首《更漏子》(“钟鼓寒”)一样是为应歌而作。它们跟温词中的清丽之作,风格比较接近。
但从总的倾向看,温韦词风格的殊异是显而易见的。温词秾艳,韦词疏淡。就以前面提到过的两家《菩萨蛮》来说,温词往往一首乃至一片里叙写几件事或几层意思,简直是“密不容针”;而韦词在一首词里只诉说一件事、一层意思,可以说是“疏可走马”。甚而至于有时还采用民间词联章体形式,两首词合说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它们以较为舒缓的节奏,本色当行的白描,老老实实地把心里的感情表达出来。这里没有半点妆饰的词藻,而彼此间情牵梦萦的情状自见。第一首上片写情侣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上片由相思入梦,下片写醒后的悲凉。“魂断”、“梦随”、“欲去又依依”,一往情深,却似毫不着力。实处落笔归于空灵,读来感到真切动人。
在表情达意方面,韦庄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也比温词显露。如《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少女怀春的大胆表白。她与风流少年邂逅相遇,一见倾心,决意以身相许,不计后果,志不可夺。通篇不假比兴,直用赋体,一气贯注,笔墨酣恣隽爽。它与北朝乐府民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一样写少女春情迸发,了无扭捏、羞涩之态。若与温词“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相比,还有显隐之别。
前面已经说过,曲子歌辞在民间草创阶段,都是因诗成调,即事名篇,调名和歌辞自然是一致的。倚声填词,因调成言之初,大体上也还保持了这一传统。但到后来,往往仅取其调,别赋新意,从而使曲与辞距离拉开,歌辞渐次脱离音乐而独立成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当然,就其讲究平仄、声韵这一点而言,比之一般的抒情诗则更富于音乐性。韦庄的《女冠子》、《定西蕃》诸阕,曲名与歌辞立意简直不搭界,与温庭筠缘调填词显然有别。因此,曾为前代词论家所诟病。其实,韦庄词乃是这种新趋向的具体反映。而韦庄正由于沿着这个方向,把文人词带回到民间词抒情的道路上来,密切了词的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了词的地位。他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开李煜、苏轼、辛弃疾词的先河,在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然,韦庄也有些词作如《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一阕,分明是为侑酒助兴而作。词里所宣扬的快意当前、及时行乐的思想,无疑是他对动乱现实和痛苦遭遇表示不满的曲折反映。但他这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应为我们所不取。

三、皇甫松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县)人。中唐古文家皇甫湜(777-835?)的儿子、牛僧孺(779-847)的表甥。生卒年难以考实  。他苦心文华,厄于一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醉乡日月》三卷,王国维从《花间集》、《尊前集》以及《全唐诗》中辑得其词二十二首。
皇甫松以《竹枝》、《采莲子》排调擅长,措词紧切调名,与后来的文人词显然有别。
《竹枝》(一名《巴渝辞》)六首,纯用比兴体,情味深永。《采莲子》二首活画出采莲姑娘劳动时嬉戏的情景,贴切工致,憨态可掬,饶有民歌风味:
菡萏  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船动湖光滟滟  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  (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  (年少)。
不过,真正能够体现皇甫松词风格闲雅,犹存古诗遗意的,还是《梦江南》二首,尤以第一首为最:
兰烬  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
由夜景转入梦境,绘色绘声地展现了黄梅季节江南水乡夜雨行客图,从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眷念。全词以静显动,静中有闹,以景结情,含意隽永。

四、牛峤和牛希济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孙。乾符五年(878)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称帝后,拜给事中。峤博学有文,尤善制小词。《花间集》存词三十二首。
他的词也是写闺怨的居多,风格艳丽芊绵,与温词相近。如《菩萨蛮》:
舞裙香暖金泥  凤。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  飞。玉郎  犹未归。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  。锦屏春昼长。
上片由形容装束之艳丽写到燕语惊梦、醒后凝望,因柳絮飞舞联想到“玉郎犹未归”、依然漂泊他乡。换头说强起梳理,愁思难禁。念及情人远戍边疆,倍觉春昼之长。层次清晰,转折灵动,声情顿挫,流丽动人。陈廷焯说它“温丽芊绵,飞卿流亚”(《词则·大雅集》评)。
《梦江南》二首分写双燕、鸳鸯,描摹物态,意在寄托人情,进而咏叹自己红颜薄命,写得蕴藉而饶有风致。他如《西溪子》一阕:
捍拨双盘金凤  。蝉鬓  玉钗摇动。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 处。翠蛾愁  。不抬头。
起拍状琵琶女仪表之美,接着连用三个短句,极言琵琶音声之富于魅力,煞尾声情并写,着意刻画琵琶女的神情动作,借以谱写出她内心的幽怨。通篇不事藻饰,纯用白描,别具风味。张先《菩萨蛮》“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显然曾受到过它的启示。
牛希济,峤之兄子。王衍时,为起居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国亡,入洛,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素以诗擅名,词笔清俊,善于白描,风格接近韦庄。《花间集》收词十一首,传诵最广的是《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  ,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  芳草。
写一对情侣拂晓前依依道别的场面。作者特意从叨叨絮语中拈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二句以为收煞,触物起情,移情及物,构想巧妙,富于韵味。南朝江总妻《赋庭草》诗:“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牛希济这两句可能出于此而胜于此。明《词林万选》选录了他另一首《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借物寓意,表达出主人公对纯朴爱情的热切追求。通篇都以下句释上句,分明保持着乐府民歌的传统特色。

五、孙光宪

孙光宪(?—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人。在唐时,曾为陵州判官(节度使幕僚)。后唐明宗天成初(926左右)避地江陵。这时,高季兴割据荆南,署为掌书记。从此仕于荆南(即南平国),后委以政事。他历事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宋太祖乾德元年(963),赵匡胤遣使平定湖南,假道江陵,孙光宪审时度势,力劝国主高继冲献土归降。有功,宋授光宪为黄州刺史,将用为学士,未及而卒。
光宪勤奋好学,以才学自负,尝对其知交慨叹道:“宁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有志于纂修史事,著述不少,但在宋代就已散佚。今存《北梦琐言》三十卷,其中记有十余则唐、五代词家的遗闻逸事,可为研究词史之助。又雅善小词,《花间集》收其词六十一首,仅次于温庭筠;加上《尊前集》所录,共存词八十四首。数量之多,在唐、五代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其词清疏秀朗,风格与韦词相近。吴梅认为:“孟文之沈郁处,可与李后主并美。”(《词学通论》第六章《概论》一)
刻画女子的轻盈体态和柔情蜜意,占去了孙光宪词不少的篇幅,如《浣溪沙》十九首就是。其一:
蓼  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  波碧忆潇湘  。
写思妇在橘柚飘香的寒秋季节,独立岸边凝视远方,但见一片帆影隐映于烟雾迷蒙的江上,闪烁着一小点白光,从而勾起万千思绪。“目送征鸿”、“思随流水”,意境空阔,含思深永。歇拍以景结情,词意有余不尽。不过,在这类词作中写得尤为出色的,还推《谒金门》: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  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  ,孤鸾  还一只。
这是代闺人抒写怨情的词。劈头两句,排空突起,一腔懊恨喷薄而出,造语峭劲,发人深思。原来,女主人在追忆身穿雪白春衫、风度翩翩的情侣初去扬州的情景。过片以“轻”字和“甘”字直诉那人的儇薄寡情,悲怆哀怨之极。“江上满帆风疾”,风驰电掣,了无顾惜。可见“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并非无缘无故地错怪了他。把话说绝,似已决裂,实又未必。“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着一“还”字,可知孤栖已非一日,睹物伤怀,顾影自怜。爱之愈深,恨之弥切,所以才把怨情倾吐。周之琦评孟文词曾说:“最是相思忘不得,春衫如雪去扬州。”(《十六家词录附题》)他把这首词视为孙光宪的代表作。《岳阳风土记》说:“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鸦,无敢弋  者。”(杜甫《过洞庭湖》“迎櫂舞神鸦”仇兆鳌注引)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风俗。它在孙词里也有所反映:
木棉  花映丛祠  小。越禽  声里春光晓。铜鼓  与蛮歌。南人祈赛 多。客帆风正急。茜  袖偎樯立。极浦  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菩萨蛮》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竹枝》
词人以清健的笔触展现了荆南地区所特有的风俗画面。特别是上面那首,下片对那位偎樯而立的红衣少女的刻画,着墨不多而情态活现。又如《风流子》和《八拍蛮》则以淡笔短制勾画出南国水乡风貌,各放异彩,互不相掩:
茅舍槿篱  溪曲  。鸡犬自南自北。菰  叶长,水葓  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
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
声色并茂,饶有生活气息。“茅舍槿篱”一阕,下开宋代苏轼、辛弃疾农村词的先声。
孙词中属于赋咏本调、就题发挥的近三十首。这类词大都意到笔随,尤其是以边塞征戍生活为题材的《定西蕃》、《酒泉子》(“空碛无边”)。虽然写的未必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但在艳事、艳情、艳态、艳语充斥的《花间集》里总算能远绍韦应物、戴叔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就孙光宪而言,它在词的领域里的突出成就并非对题材的开拓,而在于艺术技巧的运用方面。如前所举的名作,大多善于捕捉那些富于诗情画意或足以表现人物心理的镜头,率意勾勒,从而使人物的情态跃然纸上。
兰沐  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湿云  新敛未梳蝉  。翠袂半将遮粉臆 ,宝钗长欲坠香肩。此时模样不禁怜。
——《浣溪沙》
全词所写不过是“兰沐初休”时候的一个侧影,而那位女子的窈窕作态,风韵可想。再如《思帝乡》:
如何。遣情  情更多。永日  水堂  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窣地  ,微行曳碧波  。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
词人抓住“永日水堂帘下”、“敛羞蛾”、“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这些耐人寻味的生活片断,描状出贵妇人深院独处的慵困、无聊和难以排遣的怨情。它在写法方面的独到之处正如王闿运所说的:“常语常景,自然丰采。”(《湘绮楼词选》评语)他如《浣溪沙》十九首中“揽镜无言泪欲流”、“半踏长裾宛约行”、“轻打银筝坠燕泥”、“乌帽斜欹倒佩鱼”、“自入春来月夜稀”诸阕和《南歌子》(“映月论心处”)、《更漏子》(“今夜期”)、《渔歌子》(“泛流萤”)等等,就内容说,不外艳情闺怨,有的甚至伤于轻薄;但从艺术角度看,还是较有特色的。有人说,花间词派中成就突出的,除温庭筠、韦庄而外,就要数到孙光宪。这话并非过誉。就影响说,张先、贺铸的小词,警健处往往得力于孙词。

六、李珣和欧阳炯

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
李珣(855—930?),字德润,土生波斯(今伊朗)。他的先人李苏沙,是波斯商人。唐敬宗李湛好治宫室,李苏沙曾为营建沉香亭贡献木材。后来李珣的哥哥李玹(字廷仪)随僖宗入蜀。李珣旅居我国西南梓州(即今四川三台县附近)多年,勤奋学习中国文化,所吟诗句,往往动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时,曾以秀才预宾贡,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他的妹妹舜弦是王衍的昭仪(女官名,位在后妃之下)也能写诗。前蜀亡,李珣不仕,词多感慨之音。所著《琼瑶集》,已亡佚 。
李珣兼通医理,又做香药买卖,保持着波斯商人的本色。有《海药本草》,为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
李珣词尚存五十四首,见于《花间集》和《尊前集》。其中抒写“轻爵禄,慕玄虚”的情趣者不少,如《渔歌子》: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九嶷山  ,三湘水  。芦花时节秋风起。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鼓清琴,倾绿蚁  。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这类表露与世无争、自甘穷寂心绪的词,当是前蜀亡国以后他浪迹江湖时所作。在李珣的词里,最为别致、引人注目的是《南乡子》十七首。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南海风俗画面,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如: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  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  花垂千万朵。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  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  。竞折团荷遮晚照  。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  。遗双翠  。骑象背人先过水。
有的叙写采珍珠者归途所见静谧恬美的夜景,有的勾勒采莲姑娘折荷遮面回避生人的娇姿戆态,有的映照行客待渡的苦况,也有的刻画骑象少女遗物留情的神采。这些作品铅华洗尽,格调清新,富于诗情画意,与《花间》其他诸作迥然异趣。
他如《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  ,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  。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  ,烟花  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辞与调和,写尽巫山景色,而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中心;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语浅情深,寄意幽邃,不同凡响。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属四川)人。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官至宰相;入宋,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宋史·蜀世家》说他“性坦率,无操检,雅善长笛”,“在蜀日,卿相以奢靡相尚,炯犹能守俭素”,“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今佚)以献”。但佚名《儒林公议》卷下又载:“伪蜀欧阳炯尝应命作宫词(今佚),淫靡甚于韩偓。”由此可以想见其思想表现之复杂。炯善文章,尤其诗词,耽于声乐,曾为《花间集》作序。他写过“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的色情歌辞——《浣溪沙》(“相见休言”)。但也写了一些格调明快、情趣盎然、描写东粤风光的小词——《南乡子》:
画舸停桡  。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路入南中。桄榔  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写景纪俗都带南国特征,写物真切,质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堪与李珣词媲美。南宋周密说:“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亦作《竹枝》体也。”(《历代诗余》卷一一一,词话引)的确,李珣和欧阳炯的《南乡子》从内容到语言风格都很接近。陆游《跋〈金奁集〉》谓:“飞卿《南乡子》八阕,语意工妙,殆可追配梦得,信一时之杰也。”其实,温庭筠并无《南乡子》歌辞,陆游所称道的乃是欧阳炯所作。
另外还有《江城子》一首,属于咏史吊古之作: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  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  上月,如西子  镜,照江城  。
词从慨叹六朝繁华暗逐流水入手,追溯到春秋吴越旧事,纯凭客观想象,构思超妙。结合欧阳炯拟白居易讽喻诗进献一节来考虑,我们未必能排除他在这首词里隐喻感喟时世的可能。它和李白《苏台览古》诗“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同样含蕴着逸乐难以久恃的暗示。若就意象的悲凉沉寂论,欧词则又过之。
除上述八家以外,还该提到的是鹿虔扆。
鹿虔扆,字里无考。后蜀进士,累官学士。广政间(938-950),出为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蜀亡(宋太祖乾道三年,965)不仕。以擅写小词为孟昶所宠幸。今存词仅六首,载《花间集》。其代表作《临江仙》:
金锁  重门荒苑  静,绮窗  愁对秋空。翠华  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当为痛悼前蜀王衍亡国而作。925年,王衍亡于后唐,为庄宗李存勖兵将征服,俯首出降。下距孟知祥称帝,后蜀建国,其间达十年之久,词中因有“翠华一去寂无踪”之句,其间宫苑荒芜,自不待言。这首词上片抚今追昔,多感慨之音,下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抒发其故宫“黍离”之悲,以寄托作者今昔之慨。与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同一机杼,比之欧阳炯《江城子》情调更为低沉。煞尾以残花怆然“相向”而泣的生动形象和场面振起全篇,自有谏果回甘、情韵不匮之妙。元倪瓒说它“曲折尽变,有无限感慨淋漓之处”(《历代诗余》卷一一三引),可谓的当。尽管前蜀覆亡,毫不足惜,但这首词的艺术技巧自有可取之处。鹿虔扆《思越人》有“双带绣窠盘锦荐,泪侵花暗香销”二句,《十国春秋》谓“时人推为绝唱”,但终不若《临江仙》的脍炙人口。
其余各家,也都间有艺术上可取之作。如:薛昭蕴的《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粉上依稀有泪痕”),张泌的《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胡蝶儿》,毛文锡的《甘州遍》,和凝的《春光好》(“蘋叶软”),顾夐的《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魏承班的《生查子》(“烟雨晚晴天”),阎选的《河传》,尹鹗的《菩萨蛮》,毛熙震的《清平乐》,等等。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总的倾向看,除个别作家、少数作品外,由于花间词大多为应歌而作,为适应歌唱时的环境气氛,又切合歌伎的身分口气,写景一般不出园亭、言情不离伤春伤别,而且又崇尚藻饰,雕缋满眼。什么罗衾雁字、绿窗红粉、玉炉画屏、朱楼绮户、雪腮玉腕一类字眼,琳琅满目,充溢着浓烈的富贵气、脂粉气。陆游曾深有感慨地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叹也哉!”(明汲古阁覆宋本《花间集》陆游跋)不过,如果把它跟同时代日形卑弱的诗风相比,词毕竟还有它“简古可爱”的一面,尚不无可取之处。
两宋贵族官僚家里蓄伎成风,时有文酒之会,佐以伎乐。正是这种风气为花间派词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婉约派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间接地受到花间词派的影响。苏轼、辛弃疾也曾得到过韦庄他们词的启发。





推荐阅读:

萨福情诗选34首

琵雅·塔夫德鲁普诗3首

斯地格·拉尔松诗2首

西奥多·罗特克诗6首

卡特琳娜诗2首

安娜·哈尔贝里诗3首

金惠顺诗3首

罗斯玛丽·多布森诗20首

马克因·斯威特里茨基诗14首

库什涅尔诗8首

金惠顺诗6首

爱尔德里特·隆德恩诗5首

塞尔努达诗3首

约翰·厄普代克诗2首

西奥多·罗特克《插枝》

玛丽·施比斯特诗7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6首

简·凯尼恩《征战忧郁》

勒内·夏尔诗20首

乔治·塞菲里斯诗14首

奈莉·萨克斯诗15首

安娜·斯沃尔诗16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选18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2首

简·凯尼恩诗18首

勒内·夏尔诗14首

勒内·夏尔《三十三个片断中》

勒内·夏尔诗8首

勒内·夏尔诗4首

勒内·夏尔诗8首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诗4首

简·凯尼恩诗10首

朱迪丝·赖特诗10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3首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茨维塔耶娃诗2首

普希金诗6首

普拉斯诗4首

安妮.卡森诗7首

茨维塔耶娃诗38首

茨维塔耶娃诗5首

涅克拉索夫《诗人与公民》

普希金《自由颂》3个译本

普希金《安德烈·谢尼埃》

普希金诗12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9首

切斯瓦夫·米沃什《诗论》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山之诗》

塔尔科夫斯基诗13首

茨维塔耶娃诗4首

茨维塔耶娃诗6首

茨维塔耶娃诗9首

帕乌拉·伊诺德尔诗4首

安娜·丽塔·佛朗哥诗4首

金子美铃诗23首

北欧现代诗选56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6首

巴朗恰卡诗8首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3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10首

贾尼·罗大里诗2首

塔尔科夫斯基诗10首

雷沙德·克利尼茨基诗24首

卡比尔诗选

威洛德·库马尔·舒克拉诗2首

阿兰达蒂·苏布拉马尼亚姆诗2首


枝疏影横 今生几生 修来玉洁冰清 信无双是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